經過三年努力,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圍網拆除區水生植被修復集成技術研究通過業內專家驗收。圍繞“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總要求,研究團隊探索出“潭—灘—島”和“邊潭—心灘”兩大生態恢復模型,為后期大規模推廣多類型濕地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指導和數據支撐。
洪澤湖濕地溧河洼一角
據悉,上世紀80年代洪澤湖沿湖鄉鎮在湖邊濕地進行大規模圍網及圍欄養殖,湖灘濕地被分割,生境破碎化較為嚴重,不僅直接破壞了湖區原有生態系統結構,導致水生植被退化,也對國家重點保護和稀有野生物種造成干擾。從2013年至今,地方政府和保護區管理機構按照總體規劃和退漁還濕專項規劃要求,累計退漁還濕面積近29萬余畝,但仍然有部分生態脆弱區域,難以通過單純的自然恢復方式恢復。因此,研究團隊在湖口濕地處開展圍網拆除后的水生植被修復技術研究,旨在為整個保護區及江蘇省湖泊濕地生態修復起到指導和示范的作用。
生態修復集成技術示意圖
基于對項目區及其周邊區域環境要素及植物資源調查結果,項目組立足于影響水生植物生長的關鍵因子和水生植物本身特質,根據“6:3:1”原則,利用水文調控、微生境改善、水花生抑制等技術改善修復區植物生長環境和基底條件。在修復運行階段,加強長效跟蹤監測,結合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演替規律,做好各項技術參數的優化,不斷提高退漁還湖區濕地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及平衡功能。
生態修復集成項目區鳥類回歸
通過對項目區生物組成及多樣性變化、水質情況變化、沉積物指標變化分析,表現出良好的修復成效。主要是通過微地形改造技術,能夠實現湖泊濕地局部消浪的水文調控,可以有效改善水生植物生長的水環境和基底條件。同時,基于退漁還濕后現狀,通過微生境構建,外來入侵植物—“水花生”被有效控制,除既定的水生植物外又衍生了其它本土水生植物,魚類數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十幾種鳥類得以回歸。這不僅促進濕地生物及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可持續性,也為下一步洪澤湖濕地多類型生境生態修復,提升區域生態價值服務功能提供了可復制、可應用、可推廣的示范效應。(李成之 張明)
消費日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消費日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消費日報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消費日報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消費日報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消費日報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
7. 聯系郵箱:xfrbw218@163.com  電話: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