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飲料引發健康爭議?專家表示:代糖在現代食品工業中不可或缺,適量才是正確飲食方式
消費日報訊 (實習記者 解 磊)糖分攝入過多對人體的嚴重危害已被人們廣泛認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表明蔗糖的攝入量每人每天不超過25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在不斷升級,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無糖、低糖產品更加青睞。為迎合消費者健康需求,打著“無糖、無卡路里、無脂肪含量”標簽的無糖飲料應運而生。
從元氣森林的爆火,再到行業跟進,無糖飲料成為“香餑餑”的同時,爭議也持續不斷。此前,“無糖飲料可能比有糖飲料危害更大”話題登上社交媒體熱搜,閱讀量破億,讓許多消費者產生了疑問:無糖飲料還能喝嗎?針對這一疑問,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
什么是無糖飲料?
記者了解到,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規定,食品中糖含量少于0.5克/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即可標注為“無糖食品”。而要想辨別飲料到底是無糖還是有糖,最簡潔明了的辦法就是看配料表中是否含有包括單糖(如葡萄糖、果糖)、雙糖(如蔗糖)在內的游離糖。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告訴記者,食品標簽的“零糖”“零卡”都屬于營養聲稱,是用于指導消費者選購食品的,因此并不是要求絕對的零,而是營養意義上的零。比如“零糖”的要求是每100毫升少于0.5克糖,這么點糖提供的能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就和零一樣了。真正的無糖飲料,里面添加的是從天然植物里提取的非游離糖,也就是“代糖”。這些代糖熱量相比于游離糖來說更低,卻能提供足夠的甜味,滿足口感。例如被元氣森林帶火的天然甜味劑“赤蘚糖醇”,就是通過玉米淀粉原料酵母發酵而產生的天然甜味物質,進入人體后不參與人體血糖代謝,不產生熱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現代食品工業中,代糖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半S著食品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科技研發的提升,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甜味劑問世。飲品行業要發展,用甜味劑取代糖是一個趨勢,但不會完全取代含糖飲料,而是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标惥f。
正如陳君石所說,記者走訪安徽宿州多家超市發現,在售的無糖飲料種類繁多,除了各種口味的氣泡水,還有不少無糖碳酸飲料、茶類飲品和果汁類飲品,占據飲料貨架“半壁江山”。在一家大型超市飲料區,銷售人員李先生告訴記者,無糖飲料的銷量要比含糖飲料的銷量高不少。
據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2021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顯示,無糖飲料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6.6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17.8億元,年增長率為38.69%,遠超飲料行業總增長率;2025年市場將增至227.4億元,5年內實現規模翻番;2027年,該市場將繼續攀升至276億元規模。
代糖安全嗎?
“很多人認為代糖不安全。實際上,對于合規企業來說,每一種能夠使用在食品中的原料都是已經經過國家衛健委批準的,無論是阿斯巴甜、安賽蜜等化學合成甜味劑,抑或是新興的赤蘚糖醇等來自天然原料的甜味劑,都是安全的?!标惥f,國家還按照科學指導對食品添加劑的用量、使用范圍作出了規定,規范的生產企業按照標準進行生產,消費者無須擔心安全問題。
鐘凱也表示,目前我國批準的甜味劑有20種,廣泛用于食品飲料、餐桌代糖、藥物和日化等方面。
針對“無糖飲料可能比有糖飲料危害更大”話題中傳播最廣的無糖飲料會使人變胖、加重糖尿病病發,甚至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觀點,鐘凱表示,市場上之所以會出現無糖飲料比有糖飲料危害更大的認知,問題或許不出在無糖飲料身上,部分消費者并不是用甜味劑替代添加糖,而是在飲用有糖飲料的同時,額外增加了無糖飲料消費,這樣能量攝入并沒有減少。
鐘凱認為,在膳食總量不變的前提下,以甜味劑替代添加糖可減少能量攝入,有助于體重管理。同時,甜味劑有助于降低齲齒發生風險,還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食物選擇。陳君石也表示,任何食物或飲品的攝入都是要適量的,“長胖”是由于消費者大量攝入能量,但沒有及時運動消耗掉每日的超額攝入的能量,跟無糖飲料不相關。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外界對于代糖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并沒有明確的研究結論,近期WHO公布的一份使用非糖甜味劑對健康的影響研究綜述中表示,測試發現使用非糖甜味劑會讓成年人的體重減少,但對血糖、胰島素、血脂等沒有顯著影響,但長期使用是否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目前還尚無定論。
至于過度飲用無糖飲料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頻發這一觀點,則已被多位行業科普專家辟謠:傳謠者將《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的一篇文章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含糖飲料對心臟代謝健康有不利影響”的觀點歪曲為“過量飲用無糖飲料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概率提高”。
“雖然代糖并不會有什么健康危害,但飲料敞開喝顯然不是健康的飲食方式?!辩妱P表示,消費者并不能認為無糖飲料熱量低就產生“多喝幾瓶也沒事”的想法,適量飲用才是正確的飲食方式。安徽省宿州市市立醫院營養科醫生孟妍鳳也表示,不要把任何飲料當成水來喝,推薦正常人每天喝1500到1700毫升的水。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科普作者告訴記者,網絡上代糖的各類綜合負面評論里,類似的斷章取義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專家”為了表示嚴謹,會加上“可能”二字,實際上并沒有確切的證據。之所以各類謠言興起,一方面是為了“吸睛”獲取流量,另一方面可能也有商業競爭的原因在其中?!皰侀_劑量談危害是錯誤的,水喝多了都能水中毒的常識下,廣大消費者不要被披著專業外皮的信息所迷惑?!? 該科普作者表示。
無糖飲料路在何方?
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入局無糖飲料的企業越來越多,無糖飲品趨于同質化。有業內人士表示,企業未來如何突出產品差異化優勢,致力開發更多樣化的口味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將是國內飲料行業競爭的重點之一。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告訴記者,長期來看,無糖一定是未來的趨勢?!皩τ陲嬃掀髽I來說,無糖是一個最起碼的敲門磚。新生代消費者對于體重管理、顏值管理、大健康管理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更加看重產品。這是消費端轉變倒逼產業端節點的更迭,從而使得飲料企業匹配和滿足消費者核心訴求?!?/p>
業內認為,隨著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需要在健康領域研發出更深的甚至是企業獨特的價值和競爭力,才能占有競爭優勢,也才能帶動行業的發展方向,引領產業的發展。因此,追求更健康的飲品要在滿足消費者口味、口感等需求的同時,做到更好地用料、無過度添加等。
《2021年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指出,在19款評測的主流飲料中,僅元氣森林等少數國貨品牌的6款飲料不添加苯甲酸鈉、山梨酸鉀等防腐劑,大部分無糖飲料仍存在一定數量的防腐劑。該報告認為,近80%的消費者選擇消費無糖飲料的原因在于“更健康”,而非有明確控糖需求。健康意識的提升讓消費者對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防腐劑專有名詞變得更熟悉,無糖飲料產品的增多讓消費者的選擇標準變得更為嚴苛,很多細心的消費者已經養成了關注產品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的習慣。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減少或取消防腐劑的使用,將成為無糖飲料市場未來的競爭關鍵點。
據記者了解,去年元氣森林宣布開啟“三0工廠”(“0防腐劑”“0污染”“0碳”)戰略后,重金投入無菌碳酸生產線,用全自動無菌碳酸灌裝技術實現log6微生物控制水平,達到行業最高標準。今年元氣森林推出的無糖可樂味氣泡水,不再添加常用的化學防腐劑,讓“快樂水”也變得更健康。元氣森林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配料表上與傳統飲料企業推出的氣泡水重建差異化競爭,使用更加天然的配料。
可以預見,使用優質甜味劑、盡量減少化學添加劑,或將成為無糖飲料發展的下一個路口。
消費日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消費日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消費日報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消費日報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消費日報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消費日報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
7. 聯系郵箱:xfrbw218@163.com  電話: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