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訊 (記者 盧 岳)近日,多地針對“代廚”相關服務發布消費警示。記者看到,隨著“上門做飯”的成功“出圈”,在引發社交平臺較高關注度同時,也吸引著越來越多消費者前來體驗。
業內人士指出,代廚作為由來已久的“老服務”,如今在新需求中呈現了新變化,也產生了新問題,在規范行業發展的同時,消費者也應謹慎選擇、理性對待。
市場:“代廚”市場熱度高
“以前以外賣為主,現在家里有了孕婦,也對日常三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M者邢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原本正在物色可以做飯的保姆,但近來走俏的“上門做飯”服務引起了自己的興趣。
記者隨即在社交平臺、閑魚等二手電商中,以“上門做飯”“代廚”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看到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多個熱門城市皆有相關服務,多數以服務賬號或個人為主體,具體的服務形式為由雇主提供食材、調料,廚師根據雇主的口味、需求上門燒制菜品。從價格上看,不同地區差別不大,四菜一湯約66元, 十菜一湯約128元,可提供免費代買食材,還可另附費用洗碗及打掃廚房。而在評價中,多數體驗后的消費者表示“干凈衛生”“味道好”。
“作為‘北漂’基本上都是湊合吃飯,準備下個月過生日時體驗下‘上門做飯’,費用不高還能在生日當天有人陪伴?!本吐氂谝患一ヂ摼W企業的消費者郭想對記者坦言。記者在對消費者進行采訪時了解到,對于多數年輕消費者而言,烹飪水平不足、下班晚、外賣品質和衛生情況難保、家有老小等,都是其愿意嘗試“代廚”的主要原因,而除了“吃”的核心訴求之外,更有“嘗鮮”、交朋友、緩解壓力等其他原因。
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門代廚”相關企業呈快速發展態勢,1至10月新增注冊企業月平均增速高達73.7%。
消費者:興趣有余“安全”不足
記者了解到,早在幾年前,國內多個城市便已出現“鐘點阿姨上門做飯”“廚師上門”等業務,與當下不同的是,這些人員和服務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務類平臺中。但隨著年輕人越發關注“好好吃飯”這件事,讓“點對點”的上門做飯、私廚到家又重新流行起來。
盡管對于“上門做飯”的服務,多數消費者關注和認可度較高,但記者注意到,在實際嘗試該服務中,不少消費者也存在安全及衛生等方面的顧慮。
“因為主要服務對象是孕婦和四歲兒童,所以對上門做飯人員的個人素質和烹飪知識比較擔心,”消費者邢先生表示,盡管當下熱門的“代廚”人員更多集中在社交媒體中,但經過比對自己最終決定在58同城上預定有相關資質的“做飯阿姨”,“一小時40元左右,最主要的是平臺會對人員的身份、健康狀況有比較專業的審核,相對那些下班兼職的人員更有保障?!?/p>
事實上,隨著上門做飯服務的走俏,也出現了服務質量、服務范圍、意外情況等方面的糾紛。記者經梳理看到,無論是投訴平臺還是社交網站,都有部分消費者的“吐槽”,如烹飪水平差、食材代買費用不透明、無健康證明、損壞家中貴重物品等問題,讓消費者的維權變得十分困難。
專家:“點對點”服務風險不容忽視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代廚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主要包括健康風險、安全風險和質量風險。廚師的身體健康、操作是否符合衛生要求、行業規范以及菜品質量是否過關,在提供服務前都應明確。
同時,多地有關部門圍繞“代廚”發布的消費警示也印證了這一點。其中江蘇省消保委指出,由于“代廚”的準入門檻不高、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服務質量高低不一,因此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促進該產業健康成長。其建議廣大消費者,應盡量選擇正規平臺和商家,關注過往消費評價,提前確認上門廚師的身份及健康狀況、服務時間、服務內容等。此外,由于不同人的廚房設施條件和調料種類不一致,廚師烹飪的效果可能存在差異,消費者應當理性看待,合理預期。
記者看到,相對于“點對點”的個人從業者更易存在的諸多風險,生活服務類平臺則憑借更完善的審核制度和成熟的服務體系收獲著消費者的青睞。目前58同城、天鵝到家、好慷在家、自如家服等平臺均推出不同形式的上門做飯服務,其中有套餐、單次等多種形式。對于進一步規范服務質量、提升消費體驗,平臺也在紛紛發力。如58同城在精準匹配上實現多維度篩選優質商家、建立人員簡歷庫,根據客戶時間、口味等需求進行精準推薦;天鵝到家則要求從業者在通過專業餐飲技能和保潔技能考核后,與勞動者簽訂合作協議,并為雙方提供上下戶實時投保的保險保障等。
相關專家指出,“上門做飯”的再度興起反映出社會對靈活就業的認可及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但“點對點”形式下的服務安全和法律關系也不容忽視,應引起政府相關部門對從業人員的培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從專業和制度的角度作出行業指導和規范,以更好地保障雇主和服務者的權益,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消費日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消費日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消費日報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消費日報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消費日報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消費日報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
7. 聯系郵箱:xfrbw218@163.com  電話: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