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中國人情感和記憶的自行車,正在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嶄新名片。20世紀80年代,中國是世界自行車產銷第一大國;1985年9月,中國第一輛電動自行車誕生;1998年,中國自行車出口1761萬輛,首超國內銷量;2017年12月,中國共享單車國內用戶規模達2.21億;2018年,電動自行車行業總產量3300萬輛。
□ 本報記者 史曉菲
上世紀50年代:“飛鴿”誕生
新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輛自行車,誕生在1950年的天津。
據天津飛鴿自行車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沙云澍介紹,“那個年代,整個的工藝流程都不具備,完全是一個手工作坊,當時老一代的工人都憋著一股勁,不能說連一臺像樣的自行車都生產不出來吧。新中國成立前,天津自行車廠生產的車輛十分笨重?!?/p>
怎樣才能讓自行車蹬起來不那么費勁?研究人員發現,關鍵點在自行車前后輪的軸皮上。
天津飛鴿自行車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宋桂林說,在新的車型當中提高了軸皮的加工精度,減小了壓力角,減少了阻力,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改變,使騎行輕快起來了。
沙云澍說:“又輕又快,騎起來這兩個輪子像兩個翅膀一樣在上面飛。當時老百姓又在企盼和平,剛剛解放,就叫‘飛鴿’吧?!憋w鴿的牌子是這么定下來的。
1950年7月,首批10輛試制車誕生。
上世紀70年代:“永久”相當于寶馬
對于年逾40的裴女士來說,她最美好的兒時記憶就是姥爺騎著自行車接她放學回家,她則坐在姥爺28自行車的大梁上兜風?!皠e人走路回家,我坐車,覺得自己特颯?!迸崤扛嬖V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自行車還算當時家里的大件,這個大件成為了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
正如裴女士所說,自20世紀60、70年代,自行車和縫紉機、手表一起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四大件。1962年直至1986年,自行車主要是上海產的“鳳凰”“永久”和天津產的“飛鴿”,一律實行憑票供應。1962至1963年之間,“鳳凰”“飛鴿”和“永久”的標價高達每輛650元。70年代,“永久”相當于寶馬。
再到80年代,“飛鴿”“永久”是人們理想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逐漸成為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那時每日上下班時壯觀的自行車洪流,更是讓中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自行車企業由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鳳凰、永久、飛鴿、紅旗、五羊等國內自行車行業品牌企業為代表,行業基本上形成了整車和零部件齊備、配套完整的生產體系。
自行車的盛況一直持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中國自行車產業更加積極地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為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奠定了自行車生產、消費、出口大國的國際地位。不少人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山地車進入中國市場,并逐漸在中國風靡。山地車漂亮的外觀和變速的功能讓國產自行車相行見拙。消費者對時尚和功能的追求,使山地車成為國產自行車中的佼佼者。
進入新世紀:“中國制造”嶄新名片
進入本世紀以來,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行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產品品種豐富、規格齊全,滿足了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多層次的需求,行業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成就。
中國自主品牌自行車企業開始參與到以往較少涉及的高端競賽級別自行車領域,憑借優良的碳纖維車架技術,被澳大利亞和捷克的洲際職業車隊采購,成為車隊新賽季唯一指定用車。承載著中國人情感和記憶的自行車,正在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嶄新名片。
來自中國自行車協會的資料顯示,我國傳統老字號自行車品牌寶刀未老,正在積極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以此來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企業后起之秀不斷創新,在選材、工藝、設計上精益求精,以此來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需求。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契機,近兩年來,行業不僅向沿線國家出口增速明顯加快,“走出去”全球化運營、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也初見成效:跨國并購、海外營銷、落地制造、入駐境外產業園區等普遍提速,一批骨干企業成功走出國門,在全球市場與經濟發達國家同臺競技。
數字顯示,近年來,我國自行車年產量一直保持在8000萬輛以上,電動自行車年產量在3000萬輛左右,每年約有近6000萬輛的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出口世界170多個國家。自行車行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未來:進一步助力消費升級
自行車的出現使國人首次進入了“朝發夕至”的時代,在剛建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自行車都還是百姓生活的奢侈品。而如今它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永久、鳳凰、飛鴿和五羊等自行車品牌的經典車型也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交通工具的變革使人們再也找不到那個時代的“經典”。不過,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環保更方便的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
如今,走在路邊,拿出手機一掃,就可以輕松解鎖一輛輕便時尚的共享單車,滿足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需求,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尷尬;電動自行車更是給人們出行帶來便捷,同時還為快遞業、外賣業助了一臂之力。即時物流是一種近年迅速發展的邊緣第三方服務業態,早在2017年,全國即時配送就已近100億單,相當于傳統物流25%的業務量。而電動自行車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生產資料”角色。數據顯示,目前電動自行車每年3000萬輛的增量中,用于物流領域、為快遞小哥和騎手們擁有的,占了大約三分之一。
近30年來,電動自行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18年,行業總產量3300萬輛,同比增長6%。480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60億元,同比增長8%;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6%。我國電動自行車產業規模世界第一,種類極大豐富,質量顯著提升,品牌中外馳名,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引領綠色出行風尚發揮了重要且積極的作用。
而對于裴女士來說,如今,自行車已經成為她平時休閑健身的好工具好朋友,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騎行+旅游”模式、騎行俱樂部等風生水起。一些地方,自行車專用道的建設正在加速甚至成為綠色城市標配,總之,健康、環保理念正在自行車行業深入體現出來。
消費日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消費日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消費日報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消費日報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消費日報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消費日報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
7. 聯系郵箱:xfrbw218@163.com  電話:010-6763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