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 > 70周年

中國陶瓷70年:窯爐正紅 大有不同

時間:2019-09-10 10:27:09 來源:消費日報

陶瓷和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無論是產品的藝術表現形式還是文化內涵,陶瓷都見證并反映了各個不同時代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件件陶瓷工藝品,甚至是普通的茶杯、飯碗,都在默默訴說著祖國一路走來不同尋常的故事。

□ 本報記者 張麗娜

如今,陶瓷的定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手工時期的范疇。它不僅包括杯盤碗碟、瓶瓶罐罐和建筑磚瓦,還包括墻磚、地磚、衛生潔具、工業電子用瓷、航空航天用瓷,乃至人體骨骼仿生材料中的醫學用瓷等。毫不夸張地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陶瓷行業已經“上天入地”,發展成一個嶄新的行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不到20年全面恢復

新中國成立之時,一個艱巨任務擺在了中國陶瓷行業面前,那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結束屈辱的“洋瓷史”。

在黨的領導下,中國陶瓷行業傾注全部力量、爭分奪秒,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迅速恢復了我國各大傳統陶瓷的生產,向前蘇聯、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出口了大量優質陶瓷產品,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大量急需的外匯,也為中國陶瓷爭得了信譽。

當時的中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超過以往任何時期。而既能裝點居家生活又有實用價值的陶瓷產品,也成為他們的首選。不過,處于恢復期的陶瓷行業,當時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老師傅們,對建國初期廠里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根據他們的回憶,那個時候,即便是十大瓷廠的職工,結婚要買套瓷器,還得讓領導批條子。

而普通消費者,在市場上可謂“一瓷難求”。因為,當時的陶瓷生產,第一要務是確保出口創匯、支持國家其他工業的發展。

就這樣,在建國不到20年的時間里,我國全面恢復了宋朝以來歷代著名窯口的傳統手工陶瓷產業。

不過,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產業和市場需求。

應運而生的公私合營將分散的手工作坊組織起來,國營集體瓷廠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當時景德鎮先后建立的陶瓷手工聯社、建國瓷廠、東風瓷廠、紅旗瓷廠、紅星瓷廠等“十大瓷廠”,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

同過去以產品為中心的生產模式相比,系統化組織管理的陶瓷廠整合了優質資源,克服了幾千年傳統手工作坊的缺點,提升了生產效率,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成本費用,增強了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此外,國家層面的重視與扶持,進一步推動了建國初期陶瓷產業的發展。國家有關部門不僅創辦了陶瓷高等院校,建立各級陶瓷科研院所,還在各大陶瓷企業成立各種研究機構。

今天,人們在各大拍賣行和博物館看到的一件件精美絕倫的“五七”瓷,就是那個時代生產的。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中國陶瓷行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讓全世界都看到了新中國勃發的力量與生機。

引進先進技術實現大發展、大跨越

中國陶瓷行業全面恢復的同時,西方瓷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并且完成了陶瓷工業革命。他們把光電技術引入陶瓷生產工藝,不僅大大提高了陶瓷生產的精密度,也顯著提升了產品質量。另外,發達國家已經制定了機械制瓷的產品評定體系,并開始開發高科技、新材料的陶瓷產品。

知恥而后勇。在品牌、技術和規則均被發達國家掌控的同時,為了不淪為他們的生產加工基地,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陶瓷行業,毅然敞開大門,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陶瓷生產技術。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國老百姓“腳踏實地”地感受到了陶瓷行業的巨變:家里的水磨地、水泥地甚至“硬泥地”,開始變成了亮閃閃的瓷磚地。

而這背后的故事,則值得整個陶瓷行業銘記:上世紀80年代,廣東佛山耐酸陶瓷廠從意大利引進中國第一條全自動陶瓷墻地磚生產線。中國建筑陶瓷產業從此邁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也標志著中國建陶工業拉開了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序幕。

當時,我國國民經濟處于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各種建材及裝飾材料市場需求也非常巨大。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中國瓷磚年均增速達30%,年產量從1177.7萬平方米飆升至12902萬平方米。

除了建筑陶瓷,日用瓷也迎來了春天。

據悉,上世紀80年代,景德鎮十大瓷廠每家工廠的工人達到兩三千人,每年產值幾千萬元。

那時,景德鎮年輕人的“職業夢想”不是進機關當公務員,而是進瓷廠。因為當時普通單位工資四五十元,瓷廠職工工資已達到上百元。每天,瓷廠下班哨聲響起,工人浩浩蕩蕩走出廠門,是當時景德鎮最令人矚目的風景線。

1995年以前,景德鎮十大瓷廠的總產值就達到四億元以上。景德鎮人口僅占全江西省的3%,上繳稅收卻占全省20%。陶瓷,讓景德鎮一躍成為江西重要的工業基地。

技術領先 模式創新 綠色制造

進入21世紀,科技發展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全球陶瓷產業再次迎來巨變。

經歷了恢復和發展的中國陶瓷產業,抓住了這個時期獨一無二的歷史機遇。

歷數從前,中國陶瓷似乎一直在“錯過”:舊社會錯過了“蒸汽時代”陶瓷機械化的改造浪潮;解放后只分到了電子化浪潮的一點殘羹冷炙;之后,雖然一直在努力奔跑,卻也僅限于“迎頭趕上”,并未有大超越。

然而,互聯網時代,中國陶瓷終于沒再“錯過”。

在互聯網大潮的推動下,中國陶瓷產業從單一的日用瓷、建筑用瓷挺入工業、電子、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并且在材料配制、窯爐建設、管理組織、品牌建設等方面產生了巨大跨越。

2019年,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國內陶瓷企業整體產銷率持續走低,裁員、減產、停產、倒閉等新聞不斷充斥行業。

然而,7月4日,一則消息橫空出世,令業內為止大振。恒力泰HT36000超大規格陶瓷板智能壓機在蒙娜麗莎集團廣東佛山西樵生產基地正式上線運行,順利壓制出1600×3600毫米超大規格板磚。這標志著,在超大規格板材生產方面,中國陶瓷生產企業不僅提供了比“意大利模式”更加優秀的生產模式,更為“爬坡過坎”的中國建陶業提供了助推力。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陶瓷行業再傳捷報:我國本土企業研發的納米陶瓷耐高溫防氧化涂料耐溫突破3000攝氏度,防氧化效果達到90%以上,氧闕值控制在3%以下,技術領先世界同行業水平。業內認為,這份驕傲的成績,稱得上是陶瓷行業為國慶70年的獻禮。

與此同時,面對發達國家制定的高溫骨瓷產品標準,中國陶瓷行業不愿為人后,自己制定了高溫硬質陶瓷產品標準,不再亦步亦趨,而是要做行業的“話語引導者”。

而“互聯網+”,也成了陶瓷行業一根“魔法棒”,使之煥發新的活力。

如今,陶瓷電商已經抱團形成“電商+產品+快遞”的供應鏈。線下窯爐默默燃燒,線上陶瓷賣得火熱。

景德鎮陶瓷緣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義民,雖然雙腿殘疾,行動不便,卻通過電商直播平臺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了全世界,僅網上銷售額,一年就超過500萬元。

產銷增長的同時,中國陶瓷行業也在發力“綠色制造”。

2019年初工信部公布的2018年建陶行業數據可見一斑。2018年,我國建陶行業產量平穩增長。全年陶瓷磚產量91.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8%。行業整體經濟效益較好。主營業務收入6010.4億元,同比增長7.5%,利潤總額396.3億元,同比增長10.2%。同時,綠色制造水平進一步提高。建陶行業進一步深化污染源治理,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十余家建筑衛生陶瓷企業的低碳、節能、清潔生產、污染物排放等指標達到了行業最優水平,榮登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綠色制造榜單,為引領行業綠色轉型、加快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起到了示范作用。


消費日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消費日報網。如轉載,須注明“來源:消費日報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消費日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消費日報網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及時向消費日報網書面反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和理由,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審核后,會采取相應措施。
4. 消費日報網對于任何包含、經由鏈接、下載或其它途徑所獲得的有關本網站的任何內容、信息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正確性或可靠性。用戶自行承擔使用本網站的風險。
5. 基于技術和不可預見的原因而導致的服務中斷,或者因用戶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損失,消費日報網不負責任。
6. 如因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文章刊發后30日內進行。
7. 聯系郵箱:xfrbw218@163.com  電話:010-67637706

標簽:
編輯: 劉坤媛
相關新聞
在线购彩平台